角鼻龙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小列骨頭的突起,科學的說法叫做皮內成骨(Osteoderms)

角鼻龙属
化石时期:晚侏羅紀153–148 Ma
PreЄ
角鼻龍的骨架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角鼻龙科 Ceratosauridae
属: 角鼻龙属 Ceratosaurus
Marsh,1884
模式种
角鼻角鼻龍
Ceratosaurus nasicornis

Marsh,1884
其它
  • ?深齒角鼻龙 C. dentisulcatus
    Madsen & Welles, 2000
  • ?大角角鼻龍 C. magnicornis
    Madsen & Welles,2000
異名

角鼻斑龙 Megalosaurus nasicornis
Marsh,1884(原为角鼻龙)

角鼻龍的化石在北美洲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美國東部和歐洲西南部是角鼻龍化石的多發地。角鼻龍在19世紀被描述為非常致命的一種代表性肉食性恐龍,廣泛被當時的歐洲列強所建的博物館所青睞,但是這個地位到了20世紀逐漸被打破,電影文化繁盛的美國產暴龍成為了現代人們對肉食恐龍的想像代表。角鼻龍和異特龍兩者的生活時間和狩獵範圍大部分重合,因此牠們是統一生態係之下的競爭性掠食者,但是異特龍最終存活的時間較長。

體徵

角鼻龍

角鼻龍是種典型的獸腳類恐龍,具有大型頭部、短前肢、粗壯的後肢、以及長尾巴

與身體相比,角鼻龍的顱骨相當大。每塊前上頜骨有3顆牙齒,每塊上頜骨有12到15顆牙齒;每塊齒骨有11到15顆牙齒。鼻角是由鼻骨的隆起形成。一個角鼻龍的幼年標本,鼻角分為兩半,仍沒有癒合成完整的鼻角。除了大型鼻角,角鼻龍的每個眼睛上方有塊隆起稜脊,類似異特龍。這些小型稜脊是由隆起的淚骨形成

角鼻龍的背部中線,有一排皮內成骨形成的小型鱗甲。尾巴相當長,將近身長的一半。尾巴窄而靈活,神經棘

體型

人類與角鼻龍的相對比例。

角鼻龍的模式標本身長約5.3公尺,但不清楚這個標本是否屬於完全成長個體。在1985年,大衛·諾曼(David B. Norman)估計角鼻龍的身長可達6公尺。一個於60年代發現於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大型標本(編號UUVP 81),身長可能達8.8公尺

在1884年,馬什認為角鼻龍的重量相當於異特龍的一半。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在他的掠食恐龍書籍中,估計角鼻龍模式標本的體重約524公斤。另外,葛瑞格利·保羅根據一個發現於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大型股骨(編號UUVP 56),估計這個體的體重為980公斤。在2000年,詹姆斯·麥迪遜(James H. Madsen)與Samuel Paul Welles將這個大型股骨建立為新種,丹提氏角鼻龍(C. dentisulcatus。在2007年,專門研究莫里遜組的John Foster重新計算這股骨的體型,提出角鼻角鼻龍的體重為275公斤,而丹提氏角鼻龍的體重為452公斤

體型

人類與角鼻龍的相對比例。

角鼻龍的模式標本身長約5.3公尺,但不清楚這個標本是否屬於完全成長個體。在1985年,大衛·諾曼(David B. Norman)估計角鼻龍的身長可達6公尺。一個於60年代發現於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大型標本(編號UUVP 81),身長可能達8.8公尺

在1884年,馬什認為角鼻龍的重量相當於異特龍的一半。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在他的掠食恐龍書籍中,估計角鼻龍模式標本的體重約524公斤。另外,葛瑞格利·保羅根據一個發現於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大型股骨(編號UUVP 56),估計這個體的體重為980公斤。在2000年,詹姆斯·麥迪遜(James H. Madsen)與Samuel Paul Welles將這個大型股骨建立為新種,丹提氏角鼻龍(C. dentisulcatus。在2007年,專門研究莫里遜組的John Foster重新計算這股骨的體型,提出角鼻角鼻龍的體重為275公斤,而丹提氏角鼻龍的體重為452公斤

發現及物種

角鼻角鼻龍的化石
角鼻角鼻龍的手掌化石(編號AMNH 27631)

角鼻龍的化石是在美國猶他州中部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及科羅拉多州乾梅薩採石場所發掘出來。模式種角鼻角鼻龍Ceratosaurus nasicornis),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84年所描述、命名,並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於1920年所重新描述。在2000年,兩個另外的物種被描述,分別是:大角角鼻龍(C. magnicornis)及丹提氏角鼻龍(C. dentisulcatus。與角鼻角鼻龍相比,大角角鼻龍的鼻角較圓,其他部分則相當相似。丹提氏角鼻龍的體型較為強壯、更為衍化,但鼻角形狀則未知。

在2006年,從葡萄牙發現的化石被歸類於丹提氏角鼻龍。其他的物種,包括有:碩大角鼻龍(C. ingens)、斯特喬氏角鼻龍(C. stechowi)、及梅里安氏角鼻龍(C. meriani),皆為較不完整的化石。 碩大角鼻龍目前被認為是種鯊齒龍科恐龍。斯特喬氏角鼻龍仍被認為是角鼻龍類,但不一定是角鼻龍屬。但許多古生物學家質疑大角角鼻龍、C. dentisulcatus的有效性,兩者跟角鼻角鼻龍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個體差異、生長階段的變化。如果屬實,兩者應為角鼻角鼻龍的次異名。梅里安氏角鼻龍是個疑名

莫里遜組,角鼻龍的化石發現於第2、4到6地層帶

獵食高橡樹龍的角鼻角鼻龍,卡內基博物館
角鼻龍的頭顱骨

分類

角鼻龍的近親包括銳頜龍輕巧龍、以及阿貝力龍超科食肉牛龍。角鼻龍以及其近親的分類,最近都被受爭議。角鼻龍有其獨特的衍徵。如果角鼻龍屬於腔骨龍超科,則太過先進、太類似基礎堅尾龍類,也過於大型、晚期;但作為肉食龍下目則在很多方面很原始。角鼻龍的近親似乎是白堊紀阿貝力龍超科,不過在沒有下白堊紀化石證據之下,這些相隔數千萬年的恐龍間的關係仍然是一個謎。

以往角鼻龍、白堊紀的阿貝力龍類、及原始的腔骨龍超科都是分類在角鼻龍下目中,是一類在獸腳亞目中較接近角鼻龍多於鳥類恐龍。近年的證據顯示較後期、大型及高等的角鼻龍下目與早期的形態(如腔骨龍)有很大的分別。在與鳥類比較下,角鼻龍及牠的近親都較似鳥類,且跗骨甚至較異特龍更像鳥類。若要更清楚牠的演化及親緣關係,則需要更多的化石來提供資料。

古生物學

角鼻龍與異特龍蠻龍迷惑龍梁龍劍龍生存在相同的時代與地區。牠的體型較異特龍為小,角鼻龍的身長只有約6-8公尺長,2.5公尺高,體重約500公斤到1公噸;而異特龍身長約9公尺,最多可成長至12公尺。角鼻龍可能有著與異特龍完全不同的生態位。角鼻龍有著比例較長及更靈活的身體,尾巴左右較扁,形狀像鱷魚。這顯示牠比異特龍更適合游泳。在2004年,一項研究指出角鼻龍一般是狩獵水中獵物,如魚類及鱷魚,不過牠亦可能獵食大型的恐龍。這項研究亦指出,有時成年的角鼻龍及幼龍會同時覓食。當然這個論點仍有爭議的地方,而在陸地的大型恐龍上常發現角鼻龍的牙齒痕跡,因為牠很有可能也以屍體為食。

鼻角

在1884年,馬什提出角鼻龍的鼻角是種攻擊、防禦的武器。在1920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Charles Whitney Gilmore)也同意這個意見。但這個理論現在多不被採納。大衛·諾曼認為這個鼻角不可能是用來攻擊或防禦,而是在物種內的打鬥行為派上用場,例如求偶。葛瑞格利·保羅也認為這鼻角是用在同一物種之間的非致命打鬥行為。在1990年,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則認為,角鼻龍的鼻角只有視覺展示物功能

角鼻角鼻龍的正模標本

鼻角

在1884年,馬什提出角鼻龍的鼻角是種攻擊、防禦的武器。在1920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Charles Whitney Gilmore)也同意這個意見。但這個理論現在多不被採納。大衛·諾曼認為這個鼻角不可能是用來攻擊或防禦,而是在物種內的打鬥行為派上用場,例如求偶。葛瑞格利·保羅也認為這鼻角是用在同一物種之間的非致命打鬥行為。在1990年,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則認為,角鼻龍的鼻角只有視覺展示物功能

角鼻角鼻龍的正模標本

古生物病理學

在2001年,布鲁斯·羅斯柴爾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發表一份獸腳類恐龍的壓力性骨折研究。在一個角鼻龍的腳掌骨骼裡,發現可能有壓力性骨折的跡象

角鼻角鼻龍的正模標本(編號USMN 4735)的左腳,第二到第四蹠骨癒合在一起。在1890年,已有古生物學家推測這是骨折後的癒合痕跡。近年研究認為這的確是骨折後的癒合痕跡

另外,一個角鼻龍的斷裂牙齒,則發現有斷裂後的磨損跡象

大眾文化

角鼻龍的過時圖繪
角鼻龍的過時圖繪
  • 在最早與恐龍有關的電影,1914年的默片《Brute Force》中,角鼻龍就已經出現
  • 在1940年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幻想曲》(Fantasia)的《春之祭》段落中,一隻角鼻龍攻擊陷在泥濘中的劍龍梁龍
  • 在1956年的動畫電影The Animal World》中,一隻角鼻龍在戰鬥中殺死一隻劍龍,但不久後被另外一隻試圖搶走屍體的角鼻龍所攻擊。這場戲結束於兩隻角鼻龍最後跌落懸崖而死。
  • 在1966年的電影公元前一百萬年》(One Million Years B.C.)中,一隻角鼻龍與一隻三角龍發生打鬥。
  • 在1975年的電影《被時間遺忘的土地》(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中,一隻角鼻龍與三角龍發生打鬥。而在1977年的續集《被時間遺忘的人》(The People That Time Forgot),Patrick Wayne所飾演的角色在兩隻角鼻龍中拯救了一位女孩。
  • 在2001年的電影《侏儸紀公園 III》(Jurassic Park III)中,一隻角鼻龍曾短暫出現在河畔。該隻角鼻龍似乎想獵食劇中主要角色,但發現他們覆蓋著棘龍的糞便,於是離開。
  • 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一隻角鼻龍以掠食動物身分出現,並追殺一群橡樹龍,但卻被一隻異特龍所突襲並殺死。

參考

  1. Paul C. Sereno. .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1997, 25: 435–489.
  2. Gilmore, C.W. . Bulletin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1920, 110: 1–154.
  3. Marsh, O.C. .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892, 44 (262): 343–349.
  4. Norman, D.B. . . Salamander Books Ltd. 1985: 62–67. ISBN 0517468905.
  5. Marsh, O.C. (PDF).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884, 27 (160): 329–34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5).
  6. Madsen, J.H.; Welles, S.P. . Utah Geological Survey. 2000: 1–80. ISBN 1557913803.
  7. Rowe, T.; Gauthier, J. .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ólska, H. (编).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151–168. ISBN 0520067266.
  8. Britt, B.B.; Miles, C.A.; Cloward, K.C.; Madsen, J.H.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9, 19 (Supplement to 3): 33A.
  9. Foster, John. .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2–242. ISBN 0253348706.
  10. Tykoski, R.S.; Rowe, T. .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ólska, H. (编).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47–70. ISBN 0520242092.
  11. Glut, D.F. . . McFarland & Company. 1997: 266–270. ISBN 0899509177.
  12. Paul, Gregory S. . . Simon & Schuster. 1988: 274–279. ISBN 0671619462.
  13. Madsen JH, Welles SP. Ceratosaurus (Dinosauria, Therapoda), a Revised Osteology.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Utah Geological Survey. ISBN 978-1-55791-380-7
  14. doi:10.1111/j.1475-4983.2011.01084.x.68.4.61.168
  15. Britt, B. B.; Chure, D. J., Holtz, T. R., Jr., Miles, C. A., and Stadtman, K. L.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0,. 20 (suppl.) 32A.
  16. Rauhut, O. W. M. .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Wiley). 2003: 25.
  17. Carrano, Matthew T.; Scott D. Sampson.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8-01, 6: 192. 1478-0941 ISSN 1477-2019, 1478-0941 请检查|issn=值 (帮助). doi:10.1017/S1477201907002246.
  18. http://dml.cmnh.org/2000May/msg00490.html
  19. Foster, J. (2007). "Appendix." Jurassic West: The Dinosaurs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Their 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327-329.
  20. Bakker RT, Bir G. . Currie PJ, Koppelhus EB, Shugar MA, Wright JL (编).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301–342. ISBN 978-0-253-34373-4..
  21. Rothschild, B., Tanke, D. H., and Ford, T. L., 2001, Theropod stress fractures and tendon avulsions as a clue to activit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1-336.
  22. 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363.
  23. Glut, Donald F.; Brett-Surman, Michael K. . .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675–706. ISBN 0-253-33349-0.
  • Mateus, O., Walen, A. & Antunes, M.T. (2006). The large theropod fauna of the Lourinhã Formation (Portugal) and its similarity to the Morrison Formation,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Allosaurus. in Foster, J.R. and Lucas, S. G. R.M., eds., 2006,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of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6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角鼻龍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