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
三叠纪(英語:,符号T)是2.51亿至2.0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 251.902–201.3百万年前 | |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含量 |
约16 Vol % (为現代的80% )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含量 |
约1750 ppm (为前工業時期6倍) |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 约17℃ (高於現代3℃) |
直轴:百万年前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
三叠纪分期
三叠纪一般被分成早、中、晚三个世。国际地层委员会2018年8月版国际地层年代表将三叠纪划分如下:
三叠纪 (Triassic) | 晚三叠世 (Late Triassic) | 瑞替期 | 距今约208.5百万年至距今201.3±0.2百万年 |
诺利期 (Norian Age) | 距今约227百万年至距今约208.5百万年 | ||
卡尼期 (Carnian Age) | 距今约237百万年至距今约227百万年 | ||
中三叠世 (Middle Triassic) | 拉丁期 (Ladinian Age) | 距今约242百万年至距今约237百万年 | |
安尼期 (Anisian Age) | 距今247.2百万年至距今约242百万年 | ||
早三叠世 (Early Triassic) | 奥伦尼克期 (Olenekian Age) | 距今251.2百万年至距今247.2百万年 | |
印度期 (Induan Age) | 距今251.902±0.024百万年至距今251.2百万年 |
生物
三叠纪生物可以被分为三类:
海洋
在海洋中新的珊瑚(例如:石珊瑚目)种类诞生,它们组成比较小的珊瑚群。头足纲中的鹦鹉螺亚纲唯一幸存的一支恢复起来,形成新的种类(例如:鹦鹉螺科)。一开始的鱼类种类比较少,说明只有少数种类於不久前的那次灾难中幸存。海生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
陆地
在大陆上繁盛的植物有苏铁、水韭、针叶树和二叉羊齿。在北半球,针叶树比较繁茂;在南半球,二叉羊齿是主要树木。
- 喙头龙目:一类双孔类爬行动物,具有矮胖结实的身体与特别的喙状嘴,具植食性。
- 植龙目:一类大型半水生掠食动物,具有长口鼻部与厚重鳞甲,在体型、外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鳄鱼类似。
- 坚蜥目:一类植食性伪鳄类演化支,身上有重骨板,体型由中到大,化石分布于三疊紀晚期地层。
- 劳氏鳄类:一类所知有限的伪鳄类集合群的非正式总称,是三叠纪时期的陆地顶级掠食者
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生物开始繁衍生息。在三叠纪时期,主龙形下纲,尤其是主龙类逐渐取代了先前在二叠纪占主导地位的合弓纲。
伪鳄类的全盛期是晚三叠世,在这时代它们分为直立四肢的劳氏鳄科、植食性带有装甲的坚蜥目、大型狩猎动物波波龙科、小型敏捷的喙头鳄亚目、还有其他一些小类群。
鸟颈类主龙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龙演化支,在三叠纪时期分化为翼龙目和恐龙总目。然而恐龙在三疊紀并没有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动物是非鸟颈类主龙和属于合弓纲的二齿兽类。
海洋
在海洋中新的珊瑚(例如:石珊瑚目)种类诞生,它们组成比较小的珊瑚群。头足纲中的鹦鹉螺亚纲唯一幸存的一支恢复起来,形成新的种类(例如:鹦鹉螺科)。一开始的鱼类种类比较少,说明只有少数种类於不久前的那次灾难中幸存。海生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
陆地
在大陆上繁盛的植物有苏铁、水韭、针叶树和二叉羊齿。在北半球,针叶树比较繁茂;在南半球,二叉羊齿是主要树木。
- 喙头龙目:一类双孔类爬行动物,具有矮胖结实的身体与特别的喙状嘴,具植食性。
- 植龙目:一类大型半水生掠食动物,具有长口鼻部与厚重鳞甲,在体型、外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鳄鱼类似。
- 坚蜥目:一类植食性伪鳄类演化支,身上有重骨板,体型由中到大,化石分布于三疊紀晚期地层。
- 劳氏鳄类:一类所知有限的伪鳄类集合群的非正式总称,是三叠纪时期的陆地顶级掠食者
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生物开始繁衍生息。在三叠纪时期,主龙形下纲,尤其是主龙类逐渐取代了先前在二叠纪占主导地位的合弓纲。
伪鳄类的全盛期是晚三叠世,在这时代它们分为直立四肢的劳氏鳄科、植食性带有装甲的坚蜥目、大型狩猎动物波波龙科、小型敏捷的喙头鳄亚目、还有其他一些小类群。
鸟颈类主龙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龙演化支,在三叠纪时期分化为翼龙目和恐龙总目。然而恐龙在三疊紀并没有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占据陆地生态系统的动物是非鸟颈类主龙和属于合弓纲的二齿兽类。
气候
三叠纪时的气候普遍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地理
所有大陆都构成了一块巨大的大陆:盘古大陆。在三叠纪期间,内陆水体的面积大大减少,除了海岸和河谷之外的大部分内陆地区具有沙漠景观。盘古大陆从晚三叠世开始逐渐分裂。 .
- 古地理复原
- 晚三叠世:2.2亿年前
末期灭绝事件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很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和蛇颈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在海洋中,22%的属,大约一半的种消失。
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方幾乎没有任何影响。在其它一些地方的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许多早期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进步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下来。许多主龙形下纲也都灭绝了。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等。
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还不清楚。在2.02至1.91亿年前(利用氩40/氩39定年法推定),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导致了强烈的火山运动,这是地球大陆形成后最强烈的火山运动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气候冷却或陨星。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处陨石坑曾一度被认作是这次灭绝事件的起因,但后来的调查认为这个陨石坑是在2.14±0.01亿年前形成的,随后更精确的修正为2.0158±0.0028亿年(两者皆以锆石中铀衰变成铅的比例来定年),比三叠纪的结束早了1000±200万年,因此不太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直接原因。甚至连灭绝的确切时间也不十分确定。一些研究认为实际上当时有两次灭绝事件,其相隔时间是1200至1700万年。
参考文献
-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 Image:All palaeotemps.png
- McElwain, J. C.; Punyasena, S. W. .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7, 22 (10): 548–557. PMID 17919771. doi:10.1016/j.tree.2007.09.003.
- Payne, J. L.; Lehrmann, D. J.; Wei, J.; Orchard, M. J.; Schrag, D. P.; Knoll, A. H. . Science. 2004, 305 (5683): 506–9. PMID 15273391. doi:10.1126/science.1097023.
- 国际地层委员会. (PDF). Stratigraphy.org. .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01).
- Scheyer et al. (2014): Early Triassic Marine Biotic Recovery: The Predators' Perspective. PLoS ON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898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9: 206, 207. ISBN 9780756655730.
- Douglas Palmer & Peter Barrett. . London, Britain: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2009. ISBN 9781845333393.
- Н. В. Короновский, А. Ф. Якушова Основы геологи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2.5. ПОДВИЖНЫЕ ПОЯСА (ПЕРЕХОДНЫЕ ЗОНЫ И ОКЕАНЫ
- Nomade et al.,2007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44, 326-344.
- Hodych & Dunning, 1992.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三叠纪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