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齿龙科

稜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植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亚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棱齿龙科
化石时期:早白堊紀, 130–125 Ma
PreЄ
稜齒龍,生存於早白堊紀歐洲北美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颌齿类 Genasauria
演化支 新鸟臀类 Neornithischia
演化支 盾齿类 Clypeodonta
科: 棱齿龙科 Hypsilophodontidae
Dollo, 1882
下属种类
  • 棱齿龙属 Hypsilophodon
  • ?†腱龙属 Tenontosaurus
  • ?†凹齿龙科 Rhabdodontidae

演化關係

稜齒龍科是自然演化支(單系群)的假設,早在90年代中後期就已逐漸淘汰。以下稜齒龍類演化樹,取自於Clint A. Boyd等人的2009年研究,支持了稜齒龍類並系群的假設。這個演化樹並沒有寫入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等分類單元,僅包含腱龍等原始禽龍類。傳統上的稜齒龍類的範圍,大致從靈龍何信祿龍稜齒龍加斯帕里尼龍之間。

unnamed

小盾龍

unnamed

賴索托龍

unnamed

畸齒龍

unnamed

靈龍

unnamed

何信祿龍

unnamed

奧斯尼爾洛龍

unnamed
unnamed
unnamed
unnamed

掘奔龍

unnamed

奔山龍

西風龍

unnamed

帕克氏龍

奇異龍

unnamed

稜齒龍

unnamed

加斯帕里尼龍

unnamed

腱龍

其他鳥腳下目

以下列表是根據大衛·諾曼(David Norman)等人在2004年的研究。 以下屬為經常被列為稜齒龍類的有效屬:

以下屬皆為有效屬,但未分類的屬:

數個其他屬了解不多,或是並不一定屬於本科

以上列表並沒有包含近年命名的長春龍Changchunsaurus掘奔龍Oryctodromeus

另一個版本與新資料

最近數個關於鳥臀目的研究,例如Butler(2005年)、Barrett等人(2005年)徐星等人(2006年)、以及Butler等人(2007年)的研究,發現原始鳥臀目恐龍與原始鳥腳亚目恐龍有些演化關聯,但每個研究提出的演化關係都不同。這領域自從80年代晚期以來缺乏研究;加上數個種被重新分類為非鳥腳亚目恐龍,例如靈龍奧斯尼爾洛龍,都造成分類上的困難

David J. Varricchi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發現新屬掘奔龍,與發現於蒙大拿州奔山龍西風龍,形成一個演化支。在2009年,Clint A. Boyd等人也發現相同的結果,他們同時發現,帕克氏龍奇異龍兩者的親緣關係相當接近;而這些北美洲的稜齒龍類,共同形成一個演化支

另一個版本與新資料

最近數個關於鳥臀目的研究,例如Butler(2005年)、Barrett等人(2005年)徐星等人(2006年)、以及Butler等人(2007年)的研究,發現原始鳥臀目恐龍與原始鳥腳亚目恐龍有些演化關聯,但每個研究提出的演化關係都不同。這領域自從80年代晚期以來缺乏研究;加上數個種被重新分類為非鳥腳亚目恐龍,例如靈龍奧斯尼爾洛龍,都造成分類上的困難

David J. Varricchi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發現新屬掘奔龍,與發現於蒙大拿州奔山龍西風龍,形成一個演化支。在2009年,Clint A. Boyd等人也發現相同的結果,他們同時發現,帕克氏龍奇異龍兩者的親緣關係相當接近;而這些北美洲的稜齒龍類,共同形成一個演化支

古生物學

稜齒龍類是體型小(身長1到2公尺)、二足、善於奔跑的植食性恐龍。經常非正式被比喻為瞪羚。然而,有證據顯示至少某些稜齒龍類在洞穴裡照顧牠們的未成年體。除了掘奔龍以外,一個發現於澳洲維多利亞州的化石,可能也屬於穴居的稜齒龍類,但是生存年代較早

參考資料

  1. Sues, Hans-Dieter; and Norman, David B. .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1s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498–509. ISBN 0-520-06727-4.
  2. Weishamepel, David B.; and Heinrich, Ronald E. (PDF). Historical Biology. 1992, 6: 159–184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30).
  3. Scheetz, Rodney D.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8, 18 (3, Suppl.): p. 75A.
  4. Winkler, Dale A.; Murry, Phillip A.; and Jacobs, Louis L.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8, 18 (3, Suppl.): p. 87A.
  5. Buchholz, Peter W. . . Casper, Wyoming: The Geological Museum, Casper College. 2002: 18–34.
  6. Weishampel, David B.; Jianu, Coralia-Maria; Csiki, Z.; and Norman, David B.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3, 1 (2): 1–56. doi:10.1017/S1477201903001032.
  7. Norman, David B.; Sues, Hans-Dieter; Witmer, Larry M.; and Coria, Rodolfo A. .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93-412. ISBN 0-520-24209-2.
  8. Varricchio, David J.; Martin, Anthony J.; and Katsura, Yoshihiro.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online preprint. doi:10.1098/rspb.2006.0443.
  9. Boyd, Clint A.; Brown, Caleb M.; Scheetz, Rodney D.; and Clarke, Julia A.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9, 29 (3): 758–770.
  10. Butler, Richard J.; Smith, Roger M.H.; and Norman, David B.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274: 2041. doi:10.1098/rspb.2007.0367.
  11. Butler, Richard J.; Upchurch, Paul; and Norman, David B.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8, 6 (1): 1–40. doi:10.1017/S1477201907002271.
  12. Barrett, P.M., Butler, R. J., and Knoll, F. 2005. Small-bodied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5:823-834.
  13. Min Huh, Dae-Gil Lee, Jung-Kyun Kim, Jong-Deock Lim, Pascal Godefroit. .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aeontologie, Abhandlungen. 2011, 259 (1): 1–24. doi:10.1127/0077-7749/2010/0102.
  14. Galton, Peter M. . Carpenter, Kenneth (ed.) (编). .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47. ISBN 0-253-34817-X.
  15. Zan Shu-Qin; Chen Jun; Jin Li-Yong; and Li Tao. .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5, 43 (3): 182–193 (中文及英语).
  16. Butler, Richard J.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5, 145 (2): 175–218.
  17. Barrett, Paul M.; Butler, Richard J.; and Knoll, Fabian.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4): 823–834.
  18. Xu X.; Forster, C.A.; Clark, J.M.; and Mo J.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6, 273: 2135–2140. doi:10.1098/2006.3566.
  19. Martin, A.J. . Cretaceous Research. 2009,. online preprint. doi:10.1016/j.cretres.2009.06.003.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稜齒龍科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