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龙类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禽龍類 化石时期: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163–66 Ma | |
---|---|
![]() | |
腱龙骨骼,位于俄克拉荷马州自然历史博物馆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Dollo,1888 |
演化支 | |
|
分類學
在早期傳統分類法裡,禽龍類經常被列為鳥腳亞目的一個下目,但麥克·班頓(Micheal Benton)在2004年將鳥腳亞目改列為鳥腳下目,而並未將禽龍類列為下目。傳統上,禽龍類被分為禽龍超科與禽龍科。但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傳統範圍的禽龍類是往鴨嘴龍科演化支的並系群階段。類似禽龍超科的名詞仍然出現在科學文獻裡,但許多傳統範圍的禽龍類現在被劃分為鴨嘴龍超科裡。
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首次作出禽龍類的定義。目前禽龍類的範圍是:包含沃克氏副櫛龍,但不包含稜齒龍、奇異龍在內的最大演化支。
許多近年被命名的禽龍類恐龍,或是化石過於零碎的物種,並沒有列入近年種系發生學的研究範圍,包含:重骨龍、薄氏龍、比霍爾龍、德拉帕倫特龍、道羅齒龍、龍爪龍、庫克菲爾德龍、高刺龍、巨謎龍、歐文齒龍、前扁臀龍、鞍臀龍、以及敘五龍。
參考資料
- McDonald, A.T.; Kirkland, J.I.; DeBlieux, D.D.; Madsen, S.K.; Cavin, J.; Milner, A.R.C.; Panzarin, L. Farke, Andrew Allen , 编. . PLoS ONE. 2010, 5 (11): e14075. PMC 2989904. PMID 2112491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075.
-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 Sereno, P.C. (2005). "Stem Archosauria Version 1.0." TaxonSearch. Available: http://www.taxonsearch.org/Archive/stem-archosauria-1.0.ph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via the Internet. Accessed 24 November 2010.
- McDonald, A.T.; Barrett, P.M.; Chapman, S.D. . Zootaxa. 2010, 2569: 1–43.
- Carpenter, K. and Ishida, Y. (PDF). Journal of Iberian Geology. 2010, 36 (2): 145–164. doi:10.5209/rev_JIGE.2010.v36.n2.3.
- Madzia, Daniel; Boyd, Clint A.; Mazuch, Martin.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7, 16 (11): 967–979. doi:10.1080/14772019.2017.1371258.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禽龍類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