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十字
Q2237+030,亦称愛因斯坦十字或爱因斯坦十字架(Einstein Cross),位于飞马座内(赤经:22h 40m 31s,赤纬:+03° 21′ 30.3″),是引力透镜效应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它包括较远处一个类星体的四重影像,以及较近处被称为修茲勞的透鏡的前景星系核心。
| QSO 2237+0305 | |
|---|---|
|  | |
| 觀測資料(曆元 J2000) | |
| 星座 | 飛馬座 | 
| 赤經 | 22h 40m 30.3s | 
| 赤緯 | +3° 21′ 31″ | 
| 紅移 | 1.695 | 
| 距離 | 8×109 光年 (2.5×109 秒差距) | 
| 類型 | LeQ | 
| 視大小 (V) | < 2" | 
| 視星等 (V) | 16.78 | 
| 其他编号 | |
| LEDA 69457, Z 378-15 | |
| 参见:類星體,類星體列表 | |

爱因斯坦十字原理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透镜效应是指当背景光源发出的光在引力场(比如 星系、星系团及黑洞)附近经过时,光线会像通过透镜一样发生弯曲。在爱因斯坦十字中,背景光源是距离地球80亿光年的类星体QSO 2237+0305,而产生引力场的是其正前方距离地球约4亿光年的前景星系ZW 2237+030。类星体的光线因引力透镜效应形成四重影像,对称分布于前景星系的核心四周,与其组成一个近似的十字形,故此得名。
该天体系统是在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一次红移巡天中由约翰·修兹劳所发现。
参考
外部链接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爱因斯坦十字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