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P模型

DGP模型是由Giorgi Dvali、Gregory Gabadadze和Massimo Porrati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有关重力的模型,该模型受一些模型构建者的欢迎,但一直被拒绝加入到弦理论中。

概述

该模型假设存在4+1维的闵可夫斯基空间,其中含有普通的3+1维的闵可夫斯基空间。该模型假设有两个作用量组成,一个是通常的爱因斯坦-希尔伯特作用量,它仅涉及4-D时空维度;另一个等同于爱因斯坦-希尔伯特作用量,并扩展到所有的5个维度。4-D作用量在短距离中占主导地位,而5-D作用量在长距离中占主导地位。

提出该模型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再现暗能量的宇宙加速,而不需要很小但不为零的真空能量密度。但是反对者则认为这个理论的分支是不稳定的。但是,由于Gia Dvali声称引力传播的异常结构使非扰动效应在看似线性的区域(例如太阳系)中变得重要,因此该理论仍然很有价值。由于没有线性化的有效理论来重现DGP模型的弱场重力,因此该理论避免了vDVZ不连续性。

2008年,Fang等人认为最近的宇宙观测结果(包括斯隆数字天空调查进行的重子声学振荡测量,以及宇宙微波背景Ia超新星的测量)与DGP宇宙学相冲突,除非增加宇宙学常数或其他形式的暗能量。然而,这否定了DGP宇宙学的吸引力,后者无需增加暗能量即可加速。

另见

参考

  1. Gia Dvali; Gregory Gabadadze; Massimo Porrati. . Physics Letters. 2000, B485 (1–3): 208–214. Bibcode:2000PhLB..485..208D. arXiv:hep-th/0005016. doi:10.1016/S0370-2693(00)00669-9.
  2. Gorbunov, Dimitry; Koyama, Kazuya; Sibiryakov, Sergei. . Physical Review. 2006, D73 (4): 044016. Bibcode:2006PhRvD..73d4016G. arXiv:hep-th/0512097. doi:10.1103/PhysRevD.73.044016.
  3. Wenjuan Fang; Sheng Wang; Wayne Hu; Zoltán Haiman; Lam Hui; Morgan May. . Physical Review. 2008, D78 (10): 103509. Bibcode:2008PhRvD..78j3509F. arXiv:0808.2208. doi:10.1103/PhysRevD.78.103509.
  4. Lucas Lombriser; Wayne Hu; Wenjuan Fang; Uroš Seljak. . Physical Review. 2009, D80 (6): 063536. Bibcode:2009PhRvD..80f3536L. arXiv:0905.1112. doi:10.1103/PhysRevD.80.063536.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DGP模型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