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实验室
貝爾實驗室(),最初是貝爾系統內從事包括電話交換機、電話電纜、半導體等電信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機構,後來陸續易主。总部位于美國新澤西州聯合縣的莫瑞山。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因射電天文學、晶體管、激光器、光伏電池、電荷耦合器件、信息論、Unix以及C語言、C++和S語言;在貝爾實驗室完成的11位工作者獲得九項物理学諾貝爾獎,其中有两位华人:
貝爾實驗室 | |
---|---|
![]() 貝爾實驗室总部 | |
公司類型 | 私人 (諾基亞子公司) |
成立 | 1925年 | (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
代表人物 | Marcus Weldon |
總部 | ![]() |
产业 | 電信, 信息技術, 材料科學 |
母公司 | AT&T (1925–1996) Western Electric (1925–1983) 朗訊 (1996– 2006) 阿爾卡特-朗訊 (2006–2016) 諾基亞 (2016–至今) |
网站 | www |
歷史
1925年,當時AT&T總裁華特·基佛德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了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的獨立實體。 AT&T和西方電子各擁有該公司的50%股權。
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別:基礎研究、系統工程和應用開發。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電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行為科學和程式設計理論。系統工程主要研究構成電信網絡的高度複雜系統。開發部門是貝爾實驗室最大的部門,負責設計構成貝爾系統電信網絡的設備和軟件。
在AT&T時期,貝爾實驗室的研發經費主要來自美國民眾繳納電話費的附加稅,所以美國人不需花很多錢就可取得貝爾實驗室的專利技術授權,分享貝爾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1980年代
1984年以后,按照美国政府分拆AT&T的协议,从贝尔实验室中分割成立了Bellcore。Bellcore为分拆后的一系列小贝尔公司统一提供研究开发的服务。
1996年,贝尔实验室以及AT&T的设备制造部门脱离AT&T、成为朗讯科技,AT&T保留了少数研究人员成为其研究机构:AT&T实验室。
2002年,发生舍恩学术造假事件,仅2001年在《科学》与《自然》发表四篇论文;隔年丑闻爆发。
成就

貝爾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
- 1933年,卡爾·央斯基透過研究長途通訊中的靜電噪聲發現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經過此研究而建立射電天文學。
-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參與這項研究的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華特·布拉頓(於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克勞德·香農於1948年發表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奠定現代通信理論的基礎。他的成果是部分基於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
- 1964年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並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69年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和威拉德·博伊爾共同發明電荷耦合元件。兩人因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貝爾實驗室發明光電池。
- 貝爾實驗室也是UNIX操作系統和C語言的發源地。 C語言是由布萊恩·柯林漢、丹尼斯·里奇和肯·湯普遜在1970年代早期所開發。 1983年,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為擴展C語言而開發出C++語言。
- 1987年,英格麗·多貝西發現如何構建緊密支持的離散正交小波。
重要發明表
時間 | 項目 |
---|---|
1940年 | 數據型網路 |
1947年 | 電晶體、行動電話技術 |
1954年 | 太陽能電池 |
1958年 | 激光 |
1960年 | 金氧半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逻辑单元CMOS,如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等) |
1962年 | 語音信號數位傳輸、通信衛星:電星1號(Telstar 1) |
1963年 | 無線電天文學(太空望远镜、電波望遠鏡) |
1969年 | C語言、UNIX作業系統、电荷耦合元件(CCD,用於條碼讀取器、攝影機、掃描器、影印機) |
1979年 | 系統單晶片型的數位信號處理器(SoC DSP,用於數據機、無線電話等) |
参看
外部链接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搜狐,2018年9月4日
- 德国科学家亨德里克·舍恩:人前物理天才,人后造假狂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科学网,2010年11月17日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贝尔实验室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