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种力

现代物理学认为有四种基本作用力存在。然而,物理学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理论,因此偶尔物理学家们也会假定存在一个额外的基本力——第五种力。大多数物理学家假定第五种力大约和引力的强度相近(也就是说,比电磁力核力弱得多),而其力程则从一毫米到宇观尺度不等。

时空阶梯理论对第五种力的解释

      时空阶梯理论通过对比研究 ,发现电是能量的压缩版,而磁场是中医气的压缩版,所以,对比电与磁,得出能量与中医气的结论就是:随时间变化的气场可以激发涡旋能量场,随时间变化的能量场可以激发涡旋气场,能量场和气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能量-气场。

对比研究揭示 : 1) 能量场是由能量生成。能量线开始于能量收缩态,终止于能量膨胀态。能量收缩态就是原子核状态,能量膨胀态就是暗能量。 2) 气场线没有初始点,也没有终止点。气场线会形成循环或延伸至无穷远。换句话说,进入任何区域的气场线,也必须从那区域离开。通过任意闭曲面的气通量等于零,气场是一个螺线矢量场。 3) 描述随时间变化的气场生成能量场。 4) 气场可以用两种方法生成:一种是靠能量流产生,另一种是靠随时间变化的能量场产生。

    既然有了以上的能量场和气场的概念,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研究来发现更多的东西:

在电动力学里,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是运动于电磁场的带电粒子所受的力。根据洛伦兹力定律,洛伦兹力可以用方程,称为洛伦兹力方程,表达为: F1=q(E1+V1B) 其中,F1是洛伦兹力,q是带电粒子的电荷量,E1是电场强度,v1是带电粒子的速度,B是磁感应强度。 洛伦兹力定律是一个基本公理,不是从别的理论推导出来的定律,而是由多次重复完成的实验所得到的同样的结果。 既然能量场类似电场,气场类似磁场,类似地,我们可以得到能量气场力方程,表达为:F=m(E+vQ),(可以称之为类似洛伦兹力的能气场力,其实,这就是我们寻找的第五种力)。 其中,F是能量气场力,m是星体质量,E是能量场强度,v是星体的速度,Q是气感应强度。

龙卷风就是气时空产生的结果。通常认为龙卷风在冷空气穿过热空气层令暖空气急速上升时产生。龙卷风就是有了冷热空气的流动,从而产生气时空,而气时空是螺线矢量场,从而导致空气迅速地螺旋上升,形成龙卷风。水龙卷与此类似。 百慕大三角之谜:主要是由于大量的能量变化,导致大量的气时空产生。而气时空是螺线矢量场,飞机失事是由于气时空导致的空气涡旋流,而船只失事是由于气时空导致的海水涡旋流以及空气涡旋流。 耗散结构是能量流动导致气时空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气时空在生命中的表现就是生命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构成就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结构是有序结构,尤其是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与气时空的螺线矢量场联系上了。 更为关键的是,龙卷风的形成基础与耗散结构的形成基础极其相似: 耗散结构形成的基础: 1) 远离平衡态。 2) 能量和物质交换。 3) 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龙卷风形成的基础: 1) 远离平衡态。(强烈不稳定天气条件下) 2) 能量和物质交换。(空气强烈的对流运动) 3) 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空气涡旋) 龙卷风中心为下沉气流,周围是上升气流,正好符合时空阶梯理论,时空阶梯理论就是形而下时空是等角螺旋下降,而形而上时空是等角螺旋上升。 龙卷风的向下伸展,就像是形而下时空的等角螺旋下降,其实,就是时空的弯曲和收缩。在形而下时空弯曲和收缩的同时,形而上时空的等角螺旋膨胀也开始了,而且龙卷风,一旦到了水面,龙吸水的景象,让我们看到了形而上时空膨胀的巨大威力。因为我们通常看见的是形而下时空的弯曲和收缩,就是重力现象,就是苹果落地现象。但是,像龙卷风这样,既可以看见形而下时空的收缩现象,也可以看见形而上时空的膨胀现象,不多见。龙卷风的自然景象,就像是为了解释时空阶梯理论是怎么一个理论,特意制作了一个形象视频似的。

第五种力,可以解释星系自转曲线,也就是说,可以解释暗物质,而暗物质的实质就是能气场。 第五种力,可以解释超导现象。其实,超导的基础是第五种力。电子“库伯对”(Cooper pair)的形成,主要靠能气场力的作用形成的。能气场力解决了电子库伯对为什么从相互排斥变成了相互吸引的问题。 时空阶梯理论通过计算发现,在原子半径以内,是库伦斥力为主,但是到了原子半径的距离,或者大于原子半径距离,能气场力已经超越库伦斥力,占主导地位了。这个与银河系的能气场力类似:在银河系,在距离银心短距离内,牛顿引力起主导作用,在距离银心长距离内,能气场力起主导作用。能气场力,是电子成对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超导,我们把暗物质的计算结果再次表述一下:时空阶梯理论揭示,星体运动变化除了受牛顿引力之外,还受能气场的作用力。实际观测:在距离银心 4 < R < 19 kpc 范围内,星体速度在220 km/s 左右。而当 R > 8.5 kpc 时,自转曲线有所抬高。理论计算:在距离银心 4 < R < 16 kpc 范围内,星体速度在220 km/s 左右。而当R > 8.5 kpc 时,具体在 10 < R < 19 kpc 范围内,星体速度从220 km/s 上升到235 km/s,自转曲线有所抬高,但是整体上,自转曲线基本上是平坦的,与实际观测基本吻合。

有了第五种力,我们可以解释: 1. 星系自转曲线 2. X17粒子 3. 超导基础 4. 龙卷风 5. 耗散结构 6. DNA和蛋白质结构 7. 百慕大三角之谜以及类似现象 以上7条中的前3条都有详细的计算,而且与实际观测基本吻合,证明第五种力真的存在。


实验尝试

关于额外的基本力的想法很难被验证,这是因为引力实在是太弱了,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只有当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很大时才无法被忽略。因此,想要测量比起地球还要小的物体间的引力,将需要非常精密的设备。尽管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群研究者们(Fischbach等)在回顾20世纪早期由Loránd Eötvös所得出的关于第五种力的结论时,他们发现了作用尺度大约在100m量级的新的作用力。这一作用力被认为与超荷有关。然而,后来的实验均没能复现这一结果。

另见

参考资料

  1. Ephraim Fischbach, Daniel Sudarsky, Aaron Szafer, Carrick Talmadge, and S. H. Aronson, "Reanalysis of the Eötvös experimen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6 3 (1986).
  2.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öt-Wash grou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leading group searching for a fifth force.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TCM Qi Is Simila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4.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Actual Observations of Galactic Rotation Curve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第五种力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