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
离子 (英語:Ion)是指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电离能来衡量。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通过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陰離子(−)
陰离子(英文:anion 或 nega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或者分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产生的带负电荷的微观带电粒子,正式不會稱「負離子」。
离子的产生
陰離子的产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图景来加以研究。一种是从外层电子对原子核电场的屏蔽(即,达成满壳层稳定结构)的角度出发,另一种是从中性粒子在电子所产生的电场中的极化效应出发。前一种对理解原子离子的生成很有帮助,而后一种对分子离子的研究来讲,则十分便利。
以中性分子为例,将一个电子移近分子的时候,分子在电子所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产生的电偶极矩和电子所携带的电荷相互吸引。这个电磁相互作用势能和电子和分子中心的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是非常短程的相互作用。
电子亲合能
当原子/分子吸附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的时候,它的能量会发生变化。稳定阴离子的形成是一种放热反应,这部分释放的能量就称为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越大,原子/分子的得電子就越容易。在元素周期表上,VII族原子的电子亲合能最大,而惰性气体的电子亲合能最小。
对原子来讲,因为它的阴离子的结构非常简单,通常只有一个稳定的束缚态,所以它的电子亲和能可以通过测量阴离子的光致去吸附效应()的阈值频率得到。但是对于分子离子,由于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存在,光致去吸附的阈值并不和电子亲合能直接相关。需要特别设计的实验才能够测定。
失(放)電子的能力
而原子的半徑愈大,原子的失電子能力較强,金属性也就較强;相反,原子的半徑愈小,原子的失電子能力愈弱,因此金屬性也較弱。
而原子的半徑相同,最外層电子數目愈少,失電子能力較强;相反,最外層电子數目愈多,失電子能力較弱。
阳离子价态 对于主族元素,阳离子价态不会大于价电子数。
常見離子
|
|
名稱 | 化學式 | 顏色 |
---|---|---|
高錳酸根離子 | MnO4- | 紫色 |
錳酸根離子 | MnO42- | 綠色 |
鉻酸根離子 | CrO42- | 黃色 |
重鉻酸根離子 | Cr2O72- | 橙色 |
銅離子 | Cu2+ | 藍色 |
鐵離子 | Fe3+ | 浅紫色 (水解后为黄色) |
亞鐵離子 | Fe2+ | 淡綠色 |
亞鈷離子 | Co2+ | 粉紅色 |
錳離子 | Mn2+ | 淡粉紅色 |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离子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