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
潘建伟(1970年3月-),男,汉族,浙江东阳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多年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潘建伟 | |
---|---|
出生 | 1970年3月(50-51歲)![]() |
居住地 | ![]() |
国籍 | ![]() |
母校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奥地利維也納大學 |
奖项 |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5)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7) 克利夫蘭獎共同獲獎人(2019)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學 量子通信 量子计算 |
机构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博士导师 | 安东·蔡林格 |
生平
潘建伟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读书,199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潘赴奥地利留学,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2005年,加入九三学社。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1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5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5年潘建伟和陆朝阳的多自由度量子傳態研究獲得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首,譽為當年度世界最重大發現。
2016年6月,潘建伟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8年1月,潘建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工作
2007年,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用光量子计算机实现大数分解量子秀尔演算法。2009年,他带领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2012年將纪录推展到97公里。
2012年,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建成了世界上首个规模化(46个节点)量子通信网络。
2016年,潘建伟任首席科学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開展世界上首次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2019年墨子號整體實驗設計獲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得克利夫蘭獎,但由於特朗普總統的中美政治鬥爭政策嚴審中國科學家簽證,潘建伟簽證未過,故由他人代表領獎,克利夫蘭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傑里米表達抗議。
2017年,潘建伟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ENIAC)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2019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20光子输入60模式干涉线路的玻色取样,其输出复杂度相当于48个量子比特的希尔伯特态空间,逼近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荣誉
参考文献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
- . 财新网.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 . 2011-12-1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 .
- . 凤凰财经.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网易.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6-03-3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 . 2012-05-1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 . 新华网.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 「墨子號」獲克利夫蘭獎
- 记者吴长锋. . 环球网. 科技日报. 2020-12-04 (中文).
- . 新华网. .
- . 新华网.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8).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潘建伟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